“科研”離普羅大眾很遙遠,“科研造假”的“瓜”卻跟我等吃瓜群眾只有一屏之隔。
近年來,被曝出科研造假的重量級學術大咖不在少數。此前,著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曝光的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學術造假事件,更可謂是讓整個學術界地震了一回。
塞門扎被曝出41篇爭議論文,時間跨度長達18年。這些論文被質疑一圖多用或圖片PS,少數文章還被質疑存在倫理問題。
面對隔三差五曝出的學術丑聞,吃瓜群眾已經見怪不怪了,但這次翻車的卻是諾獎得主,著實令人唏噓費解,為什么業界金字塔頂層的大佬都沒能躲開造假這個坑?是什么讓他們明知不可為卻仍要劍走偏鋒,鋌而走險?
或許最現實的回答正如知乎用戶@阿諾所說:
你要想做出真正的科研,你得先不擇手段地留在學術圈。
科研大頭——經費
有經費不一定能出科研成果,但沒有經費一定不行。
搞科研不是坐在電腦前靠一副鍵盤就能憑空敲出成果,是需要大量的實驗數據來分析支撐的,所需要用到的各種儀器設備和材料,哪一個都是問題,而這些問題只能靠充錢解決。
錢從哪里來?
給你批經費的人,不會因為你唰唰唰畫了一張大餅就給你一筆買原料的錢,退一萬步講他不懂怎么做餅,要怎么知道你是不是真的行?他只能用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去判斷——你的論文數量以及論文的影響因子。
加上高校跟科研機構每年的考核壓力,不出文章你根本申請不到經費,兩袖清風兩眼空空,更別提搞科研了。
如此多重壓力之下,必然催生出論文發表的壓力。
而當你看過無數個凌晨燈火通明的實驗室,通宵達旦終于敲定了一篇文章投出去,但你以為即將迎來的曙光卻并沒有如期升起,噩夢正悄悄爬上你的枕邊……
在期刊審稿人提出的(變態)修改意見面前,沒有一個作者可以扛住這波魔仙堡黑魔法的攻擊,以love&peace的良好心態全身而退。
面目全非,大概率是你論文的最終形態。
知乎用戶@阿諾:
在生命科學界,為了發paper而修飾數據,幾乎是一個普遍現象。
當審稿人提出不合理的問題時,你有兩個選擇:第一,用真實數據硬懟回去,但99%的可能被拒,因為你會激怒審稿人;第二,審稿人想要什么結果,你就給他什么結果;最后文章終于發表,但你的文章中多出了幾處(或者幾十處)修改甚至編造的數據。
注:作者完整回答請打開鏈接查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25911838/answer/1530280302
最終,在這個大環境因素影響之下,論文造假甚至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著不慎就把你吸進去的科研道德黑洞。
科研造假被證偽之困難及可獲利益之大
科研造假難嗎?
不難。
甚至你造了假別人也很難辨別,除非你造假的水平過于低劣讓人一眼識破。
而在實驗基礎上的造假是很難判斷的,要證實你這個結果有問題,別人只能重復你的實驗去檢測你的結果。
暫且不說非同行具不具備重復你的實驗的專業能力,即便有同行出于一些必要或者非必要的原因要重復你的實驗,他這樣一個專業人士,心里比明鏡都明——實驗過程充滿了叫人崩潰的未知和不確定性,任何一個極其偶然的因素都可能導致實驗的失敗。
如果一項實驗結果能輕易被重復出來,科研人怕是做夢都要笑出聲,哪里用得著受那萬惡的“可重復性危機”折磨。
所以,當別人折騰得死去活來卻無法重復你的實驗,比起去懷疑你的數據,他更可能是在苦惱自己哪一步出了問題——到底是我實驗技術不行,還是實驗條件達不到所需標準?
而通過造假最后成功發出去的文章,能幫你評職稱、評基金、拿經費……
科研打假如此之困難的背后,從中能獲取的利益卻高得過分叫人心動。
大家都是一介凡夫,捫心自問,換做是你我,能不能指天起誓保證自己可以守住這條道德底線,不動一絲歪念?
科學家沒有失敗的退路
倒逼出造假動機
在非升即走的高校人事制度下,一旦限期內在自己的領域沒有做出成果達不到考核標準,何去何從?
在這個付出了大量精力潛心研究的領域尚且無法繼續,去換一個行業重新開始,這個沉沒成本自己能接受嗎?又能競爭得過別人嗎?
無需贅言,這個失敗的后果是任何一個全身心投入科學研究的學者都不愿意也難以面對和承受的(家里有礦的請勿對號入座……)。
換言之,大環境因素不允許你失敗,你自己也不允許自己失敗。
這種情況下能怎么辦?
于是大家都開始跑去做功利性、迎合考核要求的科研,能灌水的灌水,能摻假的摻假,只要能發文章,萬事大吉。
更有甚者不惜踏入法律灰色地帶,花高價購買SCI論文……
我們之所以進行科學研究,是為了探索、認識人類未曾踏足之地。
我們應該清楚,用已知手段去探索未知,宛如一葉扁舟入海,要面對諸多的不確定性。
在科研里,不是所有的想法都能實現,不是所有的實驗都能獲得預期的結果,事實上,實驗失敗才是常態,有的研究甚至可能最后一無所得。
科研這條路,沒有路邊攤九塊九一本的速成通關秘籍可以參考,每一項研究都需要研究人員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可我們過度量化、功利化的科研評價體系和資本能給予科研人員的耐心和時間,卻往往跟實際所需的不成正比。
在這種科研環境下,相關利益催生的學術不端又何時能休?
最后,在現實的桎梏下,你的科研有什么故事?
來源:
https://mp.weixin.qq.com/s/JXG2ehgztrB1KSDusQ3p1Q
更多資訊!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高校人才網官方微信(微信號:Gaoxiaojob)。
Copyright © 2007-2020 高校人才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信息:粵ICP備13048400號-2 粵公網安備:44010602004138號
客戶咨詢電話:020-85611139 QQ:2881224205 郵箱:info@gaoxiaojob.com
高校人才網——國內訪問量、信息量領先的高層次人才需求信息平臺